异星杂谈

未完稿下载

幼时夏夜,在屋顶乘凉,仰望壮丽的星空,时而会有一些遐想:在某个闪亮的星星附近,是否也有另一个“我”,同样在仰望星空,同样在发问? 后来读到 Ted Chiang 的《你一生的故事》,深为外星异质文化带来的观念冲击而着迷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来重新审视自己。

我们常常藏身于观念的硬壳里,很多观念创建已久,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考的一部分;当我们说到它,仅仅一个熟知的词汇脱口而出,压根没想它真正的意义。 当重新尝试用观念创造者的角度来思考时,我们才恍然发现一个个想法的背后,对它们的思考并不是那么简单。不同会促使我们反省僵化的思维。

古时,庄子作出了一篇篇寓言,扬雄写了《太玄》与《法言》,这些著作或许有作者的深意;今人即使不认同这些背后的想法,但也不得不惊叹古人各种不同的瑰奇想象。 想象可以通过小说来表达,却重在情节而失之知识的严谨;知识可以通过严谨的论文来表述,可缺少了情趣与浪漫。

在这本小册子里,我将带领大家开启一段独特的浪漫之旅,尝试通过适当的假设、数学物理的原理、计算机的模拟,去勾画一个想象中的、包罗万象的行星世界。 这个行星世界和地球的设定略有不同,而有趣的也在这些不同之处。我们会探索如下的方面

我们将会准守如下的体例。在每个章节,我们会尝试尽量用这样的顺序:先确定出一些基本的问题,比如一个行星上的山最多有多高; 然后把解决它们的文献资料里的原理给出,有些会进一步给出计算机的模拟;如果有可能,也会给一些科学史上的探讨; 在这中间,会适当展开小的讨论,或许会有一些吉光片羽的感悟零散其间。 在章节的中间,每次重要概念的第一次出现,我们会给出到维基百科的链接,方便读者的扩展阅读。 在章节的结尾,我们会罗列出本章的参考文献,让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去探索;有计算机模拟的,我们会给出相应的模拟程序的链接。

这本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小册子,将会致敬刘慈欣的一篇不那么出名的小说《山》,一个新的望洋兴叹的寓言故事。 在这篇不长的小说里,我们的大刘描述了一个生活在行星地核里的文明,他们乘着“泡船”在大地里航行,开始了他们的探索; 经过了纷乱、战争和磨难,经历了十万年,他们终于凿空了整个厚厚的大地,越过了海洋,看到了星光闪烁下的夜空; 于是,他们知道了,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在等待他们。这个“凿空厚壁,得见星空”的艰难,并不单单指小说设定里的那个厚厚的地层, 也指人们每次认识突破中的困苦,或者说,突破旧有自我的种种艰辛。

这本小册子的写作注定是非常难和长期的,对写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为此,多年来我也准备了很多的资料。 有些问题,我的资料已经备足了,有些还会在写作中继续搜集。其中的有些题目下的内容,来自于多年工作里攻坚过程中学到的, 这些内容我有把握会发挥的比较好,只是如何穿针引线组织起来,还要费一番心思。 也有些题目看似简单,却是源自我长期以来的一些困惑和思考,我会争取把里面的精彩写出来,因为很多都早已被大家遗忘了。

我常常觉得,很多时候困惑反倒让我踏实,因为困惑的我不是翘尾巴的我;而且笨拙的我,往往是经过一串长长的探索,才发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; 不过,接下来的就是真正的奖励,解决一个小问题带来的喜悦。

回顾自己的成长,有趣的普及读物总是能给我们开启大门,让我们走的越来越远。为什么呢? 因为我们会感受到写作者内心里一种单纯的小小执念—热爱或者好奇。 这小小的单纯执念,对一个人来说,它们没有被岁月磨灭,反而会带来快乐;对我们人类来说,则如永不枯竭的涓涓细流,也似薪火一般永传。

横亘在窗外的万古银河,早被喧嚣城市的灯光掩盖,我们常常会扪心自问此身何往? 或许唯有简单与纯粹,才能让我们看到本末源流,经历一番探索追寻,才能在苦难中到达彼岸。

这本书的写作还要感谢家人、朋友们的支持,他们的爱和友谊让我觉得不再孤单。 尤其是集智这个小团体的朋友们,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心,他们的热忱,时时在感染激励我。

最后,我还想说,这本小书想达成什么呢?仅仅是想为成长中的青少年,开启一扇可以望见星空的窗, 去感受外面广袤的宇宙和无限的可能。这是笔者在写这本书时想到的,以此为序。